滁州市政府 南谯区政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资料中心 / 文史资料选登
欢团
欢团
浏览次数:2015  作者: 王文忠    发布时间:2009-02-01
  

欢团,又称欢喜团,是江淮乡野常见的食品。用淘洗干净的糯米蒸出饭,晾成饭干,炒成米花,用糖稀拌匀,在光滑的毛竹槽内,搓揉晃动,冷干后,便成了欢团。

欢团,一般似杏子大小。大的,似桃子、石榴甚或西瓜,是在两只木碗似的模具里刻制出来的。欢团,大多用于民间喜庆活动,小的点染红绿颜色的花纹,增加喜气;大的用红线串起,印上字样,标明喜庆活动的内容。

红烛高烧的新房里,喜帐正中,“百年好合”的大欢团一挂,闹洞房便开始了。新郎提着盖有红布的青竹篮,向贺喜的人们散发小欢团大红枣花生,以求免闹。闹洞房者开心地吃着小欢团,借那挂在半空中的大欢团,和新郎新娘闹得不可开交。

农家建房架梁了,梁上裹着红布,“乔迁之喜”的大欢团,从红布上垂下来。房主人端坐梁头,怀抱箩筐,向凑热闹的人们抛撒小欢团。新房上下,欢呼雀跃,热闹非凡。

娃娃一岁了,按惯例“抓周”。堂屋中挂着“长命百岁”的大欢团,桌子上摆满娃娃喜爱的物品。娃娃抓起大人满意的东西了,大家高兴得互相往嘴里塞小欢团。

这里,欢团已经不是一般的食品,而是一种载体,载着淳厚的民俗,载着农人胸中的喜悦和质朴的愿望。

欢团,适宜低温保存。过去的山野小街,自深秋至第二年清明,是欢团上市的黄金季节。卖欢团的,当街摆起一张竹匾子,欢团在竹匾子里,堆成似一座座小山,甜美丰硕,十分诱人。农人们赶集,总要捎点欢团回家;赶集的孩童,在街上遇到乡邻亲戚,父辈好友,得到的馈赠往往也是满荷包的欢团。

欢团,可以干嚼,也可以泡欢团鸡蛋糖茶,侍奉老人,招待宾客。它老少皆宜,是节庆必备之物,也可耕种小憩之时充饥,是农家特有的方便食品。乡野人家,春节前大多炒制欢团。那时乡村的许多夜晚,沙沙的炒米声,常从东家西家传出,诱人的香甜味,常在旷野里飘动。一股浓浓的节日喜庆之气,从欢团里溢出,笼罩着村野茅舍,急得未做欢团的人家难以入睡,闹得馋嘴娃娃不能成眠。当时,穷人很多,春节来临,年关难过,无钱购买较贵的蔗糖,便用山芋糖代替;缺少制作器具,就摞起袖子用手搓揉。由于山芋糖色泽暗黄,手搓得欠光滑又不圆,因而人们不叫它欢团,而称其为糖团子。新春佳节,富裕人家桌上摆着雪白的欢团,穷人家桌上放着暗花黄的糖团子。这时候的欢团与糖团子,成了各家各户经济状况的标志。但散发的喜气,所表达的心情,却是一样的令人陶醉。

欢团出自农人之手,满足农人之需,普通、土气,难登大雅之堂,不为城市的商号名店所售,一般只在街头巷尾摆摊叫卖。然而,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盘。”清代嘉庆年间杨燮作竹枝词,对早春二月农人们赶庙会、买欢团、食欢团的景象,作了生动的咏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旧时农人的生活画卷。

土里土气的欢团,虽不高雅,但也受到各阶层人士喜爱,吴敬梓对它就情有独钟。他在《儒林外史》第三回,周进录了个贡监首卷之后写道:“申祥甫在薛家集敛了分子,买了四只鸡、五十个鸡蛋和些炒米欢团之类,亲自上县来报喜。”从中可知欢团在过去的下层官场也能派上用场,真可谓雅俗共赏也。欢团源于何时,无从查考,只知它到了20世纪60年代,曾经遇过一段曲折。起初因计划种植,公社大田要夺高产,不给糯稻立足之地,农人们无法再做欢团。后来,遇到天灾人祸,家家口粮不够吃,农人们无粮来做欢团。再后来是风恶浪险的十年动乱,团团圆圆、和和气气、香香甜甜的欢团,又有“封资修”之嫌,农人们不敢再做欢团。因此,欢团在农家销声匿迹了。

不见了欢团的岁月,是贫穷荒芜、愁眉苦脸的岁月。人们渴盼欢团,渴盼有丰盛的秋实,有温馨的冬春。渴盼欢团归来,把生活装点的有滋有味一些。因此,农人们朝思暮想能有自由耕种的土地,好栽插糯稻,播撒向往的种子,使日子过得像欢团般的美满。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的号角从低矮的农舍下吹响,江淮原野板结的土地复苏了,农人们解放了,挣脱了精神上的枷锁。花鼓小锣唱新腔,那阔别多年的欢团,才又在乡村市场上冒了出来。观之令我眼睛一亮,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嘴里禁不住溢出涎水,很想在品尝欢团的同时,再回味一次童年的香甜。去年入秋,我有幸又到诸多乡村街市上走了一遭,农人肩上的重担解除了,多予少取的“三农”政策,落实到田头,集镇上热气腾腾。那欢团堆起的小山,一座连着一座,比过去更高了。山巅竹架之上,红线串着一排排大欢团,喜气盈盈,好不醉人。赶集的农人们,笑着买卖欢团,笑着品尝欢团。老掉牙的嘴在笑,未长牙的嘴也在笑,仿佛人人怀里揣着一个甘美的欢喜团子。我猛然感到欢团里有国家对农民的厚爱,土地对劳动者的忠诚,农民对社会的热情。它是一种食品,更又是一种象征。

我提着心爱的欢团回家,品之思之,心潮难平。灾难深重的时代,哀苦多,欢乐少,离散多,团聚少。是谁别出心裁,将这种糯米制作的农家食品,取名“欢团”的呢?其名竟是那般含意深邃,妙不可言。这无疑是农人的杰作,这小小的欢团里,竟凝聚着先辈农人的一种期盼,一种深情,一种文化。

 

--政协链接--
--滁州市南谯区党政部门--
--综合门户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南谯区委员会   ICP备案号:皖ICP备05011534号
地址:滁州市双拥东路125号 邮编:239000 电话:0550-3111061 传真:0550-3116137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