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政府 南谯区政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资料中心 / 文史资料选登
“滁阳首镇”展新姿
──乌衣镇加快新农村建设侧记
浏览次数:2850  作者: 孙礼峰 张茂功    发布时间:2009-02-05
  

 

小区平坦的道路,郁郁葱葱的绿化带,鳞次栉比的楼房,崭新的太阳能,室内装饰摆设与城里的相媲美。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欢乐和惬意。这是近日展现在笔者眼前的南谯区乌衣镇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

乌衣镇,昔有“滁阳首镇”美誉,今为“东向发展”前哨,地处滁州市东南,皖苏结合部。20075月行政区划调整后,全镇辖1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镇域面积16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集镇总体规划建设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7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5.3万人,其中镇区人口1.7万人。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滁河、清流河贯境蜿蜒东流,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养育了这方勤劳智慧的人民。

去年的行政区划调整给这里带来了新动力、新发展、新气象,坚强有力的新一届镇党政班子正在带领全镇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奋进,打造新乌衣,实现新跨跃,全力建设如画新农村。

回首乌衣镇的新农村建设历程,我们感慨良多,正是沐浴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全镇人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才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逐步提高。大同圩村司湾组的周瑜在70年代初时,生活非常贫困,一家5口人仅住在50平方米的茅草房里,是“大包干”让他们一家获得了改善生活的新机遇。通过包产到户,他们家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家庭收入逐步增加,到80年代初,他们家翻盖了4120平米的大瓦房,宽敞明亮的居所,逐步添置的家用电器,一度让他们家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理想生活。这种好日子转眼就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家庭经济实力的壮大和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周瑜一家又充满了对进一步建设美好新家园的梦想。

为了给周瑜一家人实现梦想,更是给全镇一万多户农民家庭实现像周瑜一家人一样的梦想,该镇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几年来,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方面,改变了过去多年来形成的在原村民组就地而建的习惯,将全镇296个村民小组的321村民点,规划编制为47个,不仅便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改善人居环境,而且还可以节约土地6434亩,使全镇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形势喜人。他们采取了四种建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城乡一体化统建”模式:该镇以“百村十镇”示范镇村的红山村为示范点,规划了占地508亩的红山居民新村,采取统建方式,安置农村拆迁户。红山村位于乌衣镇集镇东郊,全村总人口3473多人,耕地面积2760亩,人均土地0.79亩,其中林庄、红山等6个村民组位于乌衣工业园区内,因工业园区征用土地,多数村民已过渡为城镇居民。红山村立足村情,按照合理化、集约化利用土地的原则,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论证,在居住分散的红山、孙庄、饭店三个村民组交界处拆迁征用了508亩土地,按照人均住宅30平方米计算,总共可安置1800户,这样全镇不仅能节约3000亩土地用于工业发展,而且能拆迁安置本村以外的村民及外地的部分村民。该村请市规划设计院专业人员规划设计,按照城镇化模式统一建设多层小区居住楼群──红山居民新村。红山居民新村严格公开招标,规范操作,一期56层共计12000平方米的新区建设工程于20074月正式破土动工,工程投资1000万元,去年底已全部封顶完工。水、电、路、通讯、绿化等项配套工程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之中。日前,笔者来到红山村居民新村建设工地,新村规划区内拆迁户张尚华指着拔地而起的红山新村住宅楼,欣喜地告诉笔者:他家6口人,拆迁了80平方米的瓦房,这幢楼有他家2套共165平方米住房,他仅支付房屋差价款2.9万元,现在正在装修,很快就可以入住,他们一家人倍感开心和自豪,这也是红山新村规划区村民的共同感受。截至今年7月,第一批拆迁户已经全部入住新居。目前正稳步推进二期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175万平方米500套农民住宅建设。红山居民新村的建成不仅可以安置1800多户村民,节约了土地用于工业发展,而且还能出售部分商住楼,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该村紧紧抓住“大滁城”建设战略的契机,快速推进红山小区后期整体工程建设,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小区的规划建设目标。同时,一方面在红山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另一方面积极谋划生态红山新农村旅游项目,目标是用五年的时间,把红山村打造成小康红山、生态红山。该镇另一个规划点白庙村新农村(中心村)建设规划点,计划总投资2160万元,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二是“结合圩堤加固拆迁新建”模式:该镇紧密结合境内滁河堤防急需加固的实情,统筹兼顾新农村建设,在圩堤加固中,做到堤顶房屋拆迁成、圩堤加固成、新农村建设成。2006年,该镇结合加固大同圩村司湾段圩堤,拆迁堤顶房屋31户,建成了司湾新村,周瑜一家也在此圆了新居梦,一家人住进了新建的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新式农民住宅,既宽敞又舒适。新村里有笔直平坦的水泥大道和散发这阵阵清香的花卉树木,家家户户装上了太阳能、自来水。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新村后,还将取土区建成了一处农民休憩游园,一副圩区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正展现在我们眼前。2007年又对该村龚庄段进行了整体拆迁重建,规划建设用地16.5亩,同样采取了集中建房,统一规划,统一放样,统一材料,统一面积,统一绿化,统一供水,统一道路硬化的方式,既方便了圩堤治理加固,又规划新建了龚庄建设,共拆迁安置35户,目前已全部入住。

三是“土地置换新安置点”模式:为改变部分自然村庄居住分散、土地利用率低、基础设施难以配套的状况,该镇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分两批规划了17个新农村居民点,其中第一批有7个点,以法华村的许庄和赵庄为示范点,经过广泛宣传发动,组织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到外地学习成功经验,使群众思想得到了统一,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效推动了房屋拆迁、土地平整工作,目前法华村的新村居民点已经基本建成;红山村、袁庄村和新华村在今年6月底前已经完成拆迁与复垦工作,土地置换的新村居民点安置房建设与配套工程建设计划在10月底前完成。第二批的10个规划点也将在今年下半年陆续开工建设。

四是“旧村改造合并”模式:对住户较集中的旧的村庄进行改造,对住户较分散的小村庄进行合并,并通过改善和新建配套设施方式,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该镇2006年已对红山村的唐南村民组进行了改造。2007年重点对黄圩街道进行了改造,共建设下水道1300米,铺设水泥路400平方米,栽植行人道树150株。另有26个规划点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七月的天,骄阳似火,走在乌衣镇的城镇乡村,笔者更看到了该镇新农村建设的火热场面:居住小区化、产业规模化、道路硬化……一幅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美景正在这里变为现实。

 

 

--政协链接--
--滁州市南谯区党政部门--
--综合门户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南谯区委员会   ICP备案号:皖ICP备05011534号
地址:滁州市双拥东路125号 邮编:239000 电话:0550-3111061 传真:0550-3116137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