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2546 作者: 刘长春 执笔 发布时间:2009-02-05 |
当你走进省级南谯工业园区,随处都能感受到大开发、大发展的一片崭新面貌。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立即映入视野,一排排整齐的标准厂房呈现眼前,一台台机器的轰鸣声预示我们又有新项目开发建设。这里一切都显示着开发区生产建设如火如荼,红红火火。
破难奋进谋发展
破冰而入,从无到有。1993年地改市时,原(县级)滁州市划分为南谯和琅琊两个区,其中南谯区为纯农业区,工业经济几乎为零,园区经济更是无从谈起。经过连续几年的酝酿和努力,1998年初,区委、区政府确定了“工业强区”的发展思路,号召全区各级干部职工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同时,为解决客商投资载体问题,1998年的秋天,南谯区四大班子领导聚首腰铺镇,共商南谯经济发展大计:坚定依托园区办工业的发展之路,使工业园区成为南谯“招商兴区”的重要平台和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在认真分析区情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确定在腰铺镇北,新、老滁全路之间规划建设南谯经济开发区民营经济园。这在当时的全市搞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为最早的一个。一期规划面积为2.4平方公里,并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园区的管理、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管委会隶属区政府,日常工作由腰铺镇党政主要领导负责,企业税收归腰铺镇。自此,南谯人便着手征地、修路、架电、通水,从而拉开工业园区持续发展的帷幕。
迎难而上,初具规模。为加强园区管理,2001年7月,区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南谯经济开发区民营园管委会和城南科技园管委会,隶属区政府,把地处担子办的原区建设环保局下属新华建材厂260亩地收购后设立城南科技园,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用以吸纳科技规模型企业入驻。
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入园企业越来越多,原有规划已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2003年5月,区委常委扩大会研究决定,撤并南谯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园和城南科技园两个管委会,成立了滁州市南谯工业开发区管委会,开发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2004年7月,开发区管委会内设综合办公室、招商局(区政府双重领导)、土地规划建设局等机构,并成立了腰铺工业园和城南科技园两个办公室。至此,工业园区基本结束了以前的松散管理模式。
2005年,根据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重心南移的发展态势,南谯工业开发区的规划面积又进一步修定为33.5平方公里,形成了位于滁全路与滁宁路之间、312国道辅道以北的较大的工业集中区。区内包含了城南科技园、腰铺民营园、乌衣工业园三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园区。至此,一区三园的框架形成。
乘势而起,快速发展。2006年8月,南谯区工业开发区被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2007年初,根据开发区已具规模发展现状和快速发展良好势头,区委、区政府再次研究决定,启动乌衣园区规划建设,合力打造一区三园格局,现乌衣园区3000亩场地平整和园区内道路建设基本完毕。
为进一步加强园区管理、加快园区建设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2007年4月初,南谯工业开发区管委会新一届班子成立后,管委会与招商局合署办公分开,并于4月10日从区政府院内搬到腰铺园区,阵地前移,贴近企业。7月,经区编委会同意,管委会成立了综合办公室、招商服务中心、开发区财政局和规划建设局四个副科级部门,核编20人,其中:行政编制10人、事业编制10人(现有15人)。9月,经区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了南谯区南谯工业开发区党工委。在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的领导下,全体工作人员时刻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发扬“团结、奋进、创新、高效”的务实创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管理、招商、服务”的工作目标,理清思路、破难奋进,全力打造优越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优良的治安环境,使开发区成为全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企业发展的理想平台。到2007年底,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累计1.65亿元,已建成腰铺、城南、乌衣三大板块计6.5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水、电、路、下水道、路灯、通讯及土地“六通一平”和“硬化、净化、美化、亮化”目标。
凝心聚力抓建设
园区发展,建设是基础。多年来,历届区四大班子领导都非常重视园区发展,曾多次深入园区考察指导,区委、区政府领导亲自组织规划、策划、谋划园区建设,解决园区一个又一个实际困难。全区上下更是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开始发展那几年,区政府硬是从吃饭财政里抠出一些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在市、区政府的支持下,多种渠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快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以建设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设施配套、管理科学、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外向型、高标准的工业园区,为入驻企业搭建创业平台。
为使项目能尽早入驻,管委会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按照“工地不停工、干部不离岗”的总体要求,派人24小时驻点,实行工作人员分园区包干、分项目包干、分职能包干,明确职责,现场跟踪督查。通过细化、倒排工程进度到每天挂图列表作战和开展施工劳动、安全、进度竞赛等一系列措施,促使施工单位用足时间、上足人员、开足机械和车辆。
随着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土地指标紧缺已成为制约园区发展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瓶颈”,自2007年3月开始,全区上下抓住利用土地置换调整土地指标、节约集约用地的机遇,集中力量加大土地置换力度,不断地为园区增加用地指标,为园区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措并举攻招商
栽的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发展的生命线。多年来,南谯区强力招商,高质量引资,积极推行组团招商、挂职招商、驻点招商、专业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采取全面出击、正确宣传、重点突破的策略,主攻苏南、上海、浙江等大城市,瞄准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税收的产业,并改变过去那种“剜到篮里都是菜”为现在的“挑商选资”,提出“五优先、四不引”,把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拒之门外。此外,积极实际“多予少取、放水养鱼”策略,制定一系列税收、规费等优惠政策,其中对投资额超亿元的重大项目,区政府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专题研究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发展,最大限度地维护入驻企业投资者的利益。随着“梧桐树”的枝繁叶茂,越来越多的“金凤凰”纷至沓来。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工业开发区共引进各类企业98家,计划投资26.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8.5亿元,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投资2000万元以上23家,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5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10家,已建成投产52家,正在建设36家。
创新高效强服务
企业引进来固然重要,留得住才是关键。为此,开发区始终注重在改善投资软环境上下功夫,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意识,先后出台了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等28项制度,倾心为企业服务。对入驻项目指定专人负责、跟踪服务,实施“呵护工程”,对项目审批、注册登记、征地、规划建设等有关手续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帮助办结;同时主动为银企合作“牵线搭桥”,破解企业资金制约问题,促进企业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和做大做强,早日实现双赢。为了搞好服务,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建立区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每一个重点企业都由一名区领导保持联系并定期召开调度会。区四大班子领导经常深入园区,了解园区企业的发展状况,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鼓励企业扩大再生产。对每个新招商引资重点建设项目也实行区领导跟踪服务联系制度,加大与企业法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管委会几位副主任分园区包干,加强联系。现在“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招商主体”和“亲商、尊商、帮商、重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在每个人心中扎了根、发了芽。安徽恒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合资企业,自2003年建成投产以来,生产总值从100万元增长到2007年底1.5亿元,连续两年创造产值超亿、税收超千万的可喜成绩。今年,又投资1.98亿元,征地220亩,扩大企业规模。
科学决策结硕果
科学的决策,孕育了累累硕果,其凝聚着全南谯人的智慧和辛勤汗水。现开发区内已形成博康注塑、凤凰实业为代表的家电配套业;以格锐矿业为代表的非金属矿加工业;以春洲木业、宇能装饰为代表的建材生产业;以欣隆服饰、鑫牛羽绒为代表的轻纺服装业;以恒昌机械、宏达模具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以小岗食品、志诚牧业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六大产业齐头并进、处处开花。据统计,2007年园区工业总产值8.48亿元,实现税收3512万元。今年上半年,开发区实现营业收入5.29亿元,工业总产值5.2亿元,入库税金2229.9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1%、26%和20.5%。目前园区规划日臻完善,基础设施逐步齐备,生产生活有条不紊,经济运行正呈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年的风风雨雨,十年的艰苦创业,十年的发展实践,使南谯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渐进蝶化,快速发展的框架全面拉开,远航的汽笛声已经拉响。一系列的飙升数字充分显现:这就是南谯区新跨越的新增长点,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加速工业化进程中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和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阵地。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赋予了南谯工业园区无穷的活力和发展后劲。我们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它将以崭新的姿态、矫健的步伐昂首迈向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南谯区委员会 ICP备案号:皖ICP备05011534号
地址:滁州市双拥东路125号 邮编:239000 电话:0550-3111061 传真:0550-3116137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