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9268 发布时间:2014-04-04 |
徐 舟
题记:辛亥革命100周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离我们而去静静地躺在南京中山陵已经86个年头。南京中山陵以结构完整,聚散巧妙;中西一体,珠联璧合;气势磅礴,视角见奇;简朴庄重,寓意深远;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精神,特创新格,别具匠心,而盛赞于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传颂着这一钟形布局,寓意“暮鼓晨钟”、“警钟长鸣”,体现陵墓主人“必须唤起民众”之觉醒。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曾评价:“中山陵虽西式成分较重,然实为近代国人设计以古代式样应用于新建筑之嚆矢,适足于象征我民族复兴之始也”。殊不知,这座宏伟壮观的建筑组群设计大师就是滁州人吕彦直。
吕彦直学成归国一鸣惊人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北平铁狮子胡同逝世。在京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决定按其遗愿归葬南京紫金山,成立由张静江、汪精卫、林森、戴季陶等12人组成的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设葬事筹备处于上海。决定陵墓陵址,向海内外悬赏征集中山陵墓设计图案,轰动了国内外的建筑师和美术家,许多人纷纷报名应征。当时年仅32岁,名不见经传的吕彦直,在上海报名应征。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融汇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认为吕彦直设计方案“简朴典雅,且完全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精神”,决定采用此方案建造陵墓。吕彦直设计的陵园图案被评为首奖,获奖金2500元。同时聘请吕彦直为陵墓建筑师。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建筑家吕彦直,凭着他经天纬地的才华,一夜间闻名天下。
吕彦直,字仲宜,又字古愚。滁州人。祖籍山东,曾祖父起迁居滁州。1894年7月28日出生于天津。其父吕增祥(又名吕凤祥),字秋樵,一字君止,号太薇,别称临城、开州。清朝己卯滁州举人(光绪《滁州志》)。吕增祥先后娶了两房妻室,正室生育两女,二女儿吕静宜嫁与严复长子严伯玉。正室早逝,吕增祥娶了第二任太太,育有一女四子。四子:吕彦深、吕彦直、吕彦红、吕季刚。吕彦直排行老二。吕增祥去世时,吕彦直未满7岁。吕增祥去世后吕家经济拮据,度日艰难。生前好友严复从生计考虑,主张吕家“南去故里,勿在京、津之间”。因为其时正处在辛亥革命前三年,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京、津之间不安宁。再加上吕增祥已去世多年,家属旅居外地多有不便。(摘自严复日记)。一直和吕增祥生活在一起终身未嫁的吕彦直大姑妈,接受了严复的建议。于1908年举家南迁,在搬迁南下的头天,严复送来一百大洋作为路费。当时吕彦直十四、五岁。吕彦直随他的姑妈及家人并未回滁州乌衣故地,而是到了南京,进入汇文书院读书。
安居南京的第二年,由二姐吕静宜带往法国巴黎读书。此时,二姐夫严伯玉是清政府的“驻法参赞”。在法期间吕彦直很懂事,每天放学后,就到巴黎歌剧院的停车场给洋人擦汽车,挣几个小钱贴补书杂费用。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数年后回国,进北京五城学堂求学。曾受教于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琴南,学习祖国灿烂文化和西方科学知识,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部读书。1913年毕业,以庚款公费派赴美国留学,入康奈尔大学,先攻读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接受西方学院派教育,5年后毕业。毕业前后,曾作为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的助手,参加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舍的规划、设计,同时描绘整理了北京故宫大量建筑图案。
1921年回国,途中曾转到欧洲,考察西洋建筑。回国后寓居上海,先在过养默、黄锡霖开设的东南建筑公司供职,从事建筑设计,以设计花园洋房为主,较有名的为上海香港路4号的银行公会大楼。后与人合资经营真裕建筑公司,不久在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是中国早期由中国建筑师开办的事务所之一。1924年,他与首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庄俊、范文照、张光忻、巫振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建筑界第一个学术团体,旨在发展壮大建筑师队伍,开展学术研究。经数年筹备,至1927年冬始成立“中国建筑师公会”,1931年改名中国建筑师学会。
吕彦直把中山陵建造工程看作比生命还重
吕彦直担任中山陵总建筑师,监理陵墓工程的重任后,立即着手编制初步概算(总数约50万两),限于经费,经葬事筹备委员会讨论决定,工程分两部进行。吕彦直深知,要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必须要有一个资金雄厚,施工经验丰富的营造厂承建,他选择了曾经建造过上海电话大厦、外白渡桥和南京南洋劝业会的姚新记营造厂。年底,家属代表孙科与姚新记签订第一部工程合同,吕彦直以证人身份签字,合同规定工期14个月。吕彦直返沪后绘制工程详图,从此闭门谢客。1月15日,中山陵工程开始炸山填土,3月12日举行奠基礼,吕彦直委托助手黄檀甫出席典礼仪式。由于在荒无人烟的山坡上施工,条件极差,材料运输尤为困难。至7月中旬,开工已近半年,而主要材料尚未运到,墓室、祭堂的基础工程尚未完成。为此,葬事筹备委员会于7月19日致函吕建筑师,告诫工期已近一半,如不能按期完工,将要承担责任并受到罚款处理。为加快工程进度,吕彦直不得不奔波于沪宁之间。至9月,终因辛劳过度,病倒在上海寓所。有关工程事务,均委托黄檀甫全权处理,但技术工作,仍须亲自裁决。因此,每一分部工程的图纸大样和做成的模型均须送往上海,由他亲自审查、修改。选用的建筑材料,除必须按他指定的商标、产地之外,还要选送样品,经南洋大学试验并超过美国标准,他才签字准用,否则定要返工。他的严格要求与一丝不苟的态度,不免引起姚新记营造厂发出“工程在宁、取决于沪”和“吕建筑师欲成其千载一时艺术之名,处处以试验出之”的怨言。1927年初,以广东省政府主席的李济深、陈铭枢等人为委员。成立“广州中山纪念堂筹建委员会”4月登报向中外建筑师悬奖征求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的设计图案。担任南京中山陵墓建筑师的吕彦直报名应征,连夜绘成中山纪念堂建筑图案,5月中旬评选揭晓,吕彦直荣登榜首。吕彦直的工作又增加一份重责,不辞劳累拖着虚弱的身体,奔波在南京、广州之间
1929年2月,南京中山陵墓室、祭堂基本完成,吕彦直在上海卧床不起,病中仍念念不忘两地工程。20日他写信给姚新记,要求全部工程必须在3月9日前完成,以便在原定3月12日奉安大典(后推迟至6月1日)前验收交工。不料就在工程即将全部竣工,准备迎接他来工地验收之时,他却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吕彦直痴情女友削发为尼终身未嫁
1929年3月18日吕彦直病逝后,上海的英文报纸《Millard’s ReView》上,刊登的吕彦直逝世的讣告中,注明吕彦直至死未婚。据吕彦直的助手黄檀甫披露他已有红颜知己,她就是大名鼎鼎的翻译家严复的二女儿严璆。
1890年至1900年吕凤祥任天津知州期间,由于其有出使东洋的经历和见识,思想比较开放,又热情好客,于是,身边便聚集了一批新派知识分子,每当周末,这批知识分子总喜欢到吕知州的西洋式大宅里聚会。其中的北洋水师学堂总办、大翻译家严复、清直隶道员,后来的国务总理、外交家孙慕韩等都成为吕凤祥的密友,并建立裙带关系。先是吕增祥的二女儿吕静宜嫁给了严复的长子严伯玉。再是吕凤祥的长子吕彦深娶了严复的侄女严琦为妻。三是吕彦直与严复的二女儿严璆相好,并订为未婚妻。之后,吕彦直的三姐嫁给了严复在英国留学时的同班同学罗稷臣的儿子。罗稷臣是清朝驻德国公使,李鸿章的英文秘书,清朝的外交重臣。吕、严两家是多重的亲家,关系非比寻常。
1928年初,吕彦直被确诊患有肝癌。他从容不迫,一方面先把噩耗告诉远在北京的未婚妻严璆,请她另做打算。另一面全神贯注投入到当时的首都南京规划设计草案的研究与拟定工作中。
1929年春节前,病情不见好转的吕彦直,回到了上海古拨路55号自己的寓所静养。他写下遗嘱,交代自己未完成的工作,请黄檀甫等同仁务必按照原计划完成中山陵余下的工程;开展好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的建筑工程。
1929年3月18日凌晨,吕彦直停止了呼吸。严璆得知后,悲痛欲绝。断然在北京西郊出家,削发为尼,法名“秋妙”。
吕彦直逝世后,鉴于他的成就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全国予以褒奖,并在中山陵园立碑纪念。1929年6月11日,国民政府颁发褒扬令,褒扬建筑师吕彦直。褒扬令中说:“总理葬事筹备处建筑师吕彦直,学事优良,勇于任事,此次筹建总理陵墓,计画图样,昕夕勤劳,适届工程甫竣之时,遽尔病逝。眷念劳,惋惜殊深,应予褒扬,并给营葬费二千元,以示优遇。此令。”(《国民政府公报》第十四集第一八九期,一九二九年六月)。以政府的名义,发布命令褒奖一位建筑师的勋劳,这在中国是绝无先例的。根据1929年4月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的决定,将在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纪念碑。黄檀甫亲自请雕刻孙中山墓塘卧像的捷克雕刻家高琦,用一块大理石为吕彦直雕刻了一个半身浮雕像,浮雕像下面刻有于右任书写的一段碑文: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决议立石纪念。
吕彦直所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却使他名垂中国建筑史,他也因此成为近代中国惟一获得过政府通令褒奖的建筑师。
吕增祥小传
吕增祥,初名吕凤祥。字秋樵,号太微。别号君止、临城、开州,籍贯安徽滁州,己卯举人(光绪版《滁州志》)1879年,吕增祥考中举人后即以知县发直隶(治所设在天津),在李鸿章麾下任职,“是畿辅李鸿章的‘三循吏’之一”。1885-1890年间,被李鸿章推荐派遣到日本担任中国驻日本使馆参赞。
1890年,吕增祥从日本卸任回到天津后,用自己的积蓄在天津的法租界紫竹林内建宅安家。时间并不长,奉命到太行山东麓的临城、晋鲁豫交界处的开州、河北的献县等地出任知州,被称为“吕临城”、“吕开州”。
吕增祥为人豁达热情,不吝钱财。尽管四处为官,但只要回到天津,就开门迎客。天津一带主张变法维新的知识分子,如与严复一起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的王修植、夏曾佑,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的吴汝纶,以及后来的外交官孙宝瑄等都喜欢到吕增祥家里来聚会,畅谈。当时的吕家,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吕增祥善诗文,属安徽桐城派,国学修养造诣深厚。严复给予吕增祥以极高的评价:“复平生师友之中,其学问行谊,性情识度,令人低首下心,无闲言者,此人而已。”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过程中,经常请教吕增祥,请吕增祥给稿本提修改意见。1897年冬季,为便于商榷和修改《天演论》译本,严复干脆请吕增祥住到了自己的家中来。二人日夜相守,早晚切磋,不亦乐乎。
严复与吕增祥志趣相投,互相敬慕,且比邻而居,二人的友谊和交往便自然地延伸到了儿女辈。吕增祥的二女儿吕静宜嫁与严复长子严伯玉;三女儿嫁与严复在英国留学时的同班同学罗稷臣的长子罗仪韩。严复的二女儿严璆则是吕增祥的二子吕彦直的未婚妻。如此,严、吕两家有来有往,亲上加亲。
1900年4月,吕增祥在南宫(河北省东南部)卸任并转往保定领委。不料义和团事起,遂留省当差。5月末,吕增祥在天津的家遭难。正在保定的吕增祥“闻之惊悸欲绝”。初冬,奉派开州(今河南省濮阳市,)任知州。开州“拳乱”未息,百废待举。吕增祥日夜操劳,周旋于民、匪之间。1901年5月,在处理一宗民事案件时,不幸被刺身亡,“卒于官”。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南谯区委员会 ICP备案号:皖ICP备05011534号
地址:滁州市双拥东路125号 邮编:239000 电话:0550-3111061 传真:0550-3116137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