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5352 发布时间:2014-04-04 |
——滁州古史考辩钩沉
摘要:“滁州西涧”是滁州人的骄傲。然而,有无西涧自宋代以来纷争不休,特别是上世纪58年,兴修水利将明朝文人指认的一段“西涧”淹没,人们大都认为西涧消失了。本文通过史料分析,梳理了纷纭千年脉络,得出韦应物所说“西涧”、“西涧古渡”仍然存在的结论。这对弘扬地方文化,挖掘旅游资源,发展经济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滁州西涧 小沙河 野渡 赤湖桥
“滁州西涧” 纷纭千年的话题
“滁州西涧”是滁州人的骄傲。滁州山灵水秀,没有韦应物神笔点“睛”,它不可能在唐朝就蜚声大江南北,誉满中华。但是,它又是滁州人的一个似幻非幻、似真非真的无法企及的意境。究竟滁州有无西涧,在什么地方,众说纷纭,是自宋代以来就争论不休而至今尚无定论的千年话题。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欧阳修。欧阳修庆历五年贬任滁州知州。他发现滁州之西并无 “西涧”。于是在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诗旁写下了自己的疑问:
“今州城之西,乃是丰山,无所谓西涧者。独城之北有一涧,水极浅,遇夏潦涨溢,恒为州人之患,其小亦不胜舟,又江潮不至。此岂诗家务作佳句,而实无此耶?然当时偶不以图经考,正恐在州界中也。闻左司郭员外新授滁阳,欲以此事问之。”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作为一代大文豪,史学家、名宦,又是滁州最高长官,其记述应该是完全可信的。韦应物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出任滁州刺史,与欧阳修知滁州相隔仅两百六十来年,就找不到西涧了,那么后来,又怎么会有“西涧俗名上马河”(又名乌土河、乌兔河)之说,又冒出“野渡桥”、“野渡庵”呐?
最早站出来否定欧阳修的是明万历李之茂纂修的《滁阳志》,他力指“西涧”就是“州西北五里”的“乌土河”:
“西涧,俗号乌土河,在州西北五里。唐韦应物所咏即此地也。《仪真志》载其诗,以为韦应物过六合宿永定寺留题。欧阳公诵此诗谓非滁州作,滁州西涧春潮不到,特六合芳草涧耳。不知芳草涧不名西涧。今滁州西涧,每春雨连作,则溪流暴涨,何谓春潮不到乎?二说非是。又,应物有《西涧即事示卢陟》诗见《艺文》。王明清《挥尘录》记宋太祖入滁事云:以兵浮西涧,入自北门。则知西涧旧亦潴水,以为备御云。水即沙河之上流”。
此后,滁人一沿用此论述。明人尹梦壁,不仅题诗作画,把“西涧春潮”列为“滁州十二景”之一,还据诗意境在乌兔桥旁建野渡庵”, “幽草亭”,传为文坛佳话。尹梦璧号楚玉,浙江湖州人,明天启滁州判官。他对“西涧文化”挖掘、传承贡献最大。
后来的清康熙《滁州志》基本抄录了明万历《滁阳志》原文,只不过说得较详细一点。光绪《滁州志》在详细地叙述了“小沙河”逶迤几十里的源流,最后说“又东,合金家桥下之水,为乌兔河,有桥曰乌兔桥。又东,入上水关。以在州之西,又名曰西涧,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诗,即指此。上有野渡桥,即取诗意也”。 1958年,城西水库筑成蓄水,将西涧乌兔桥、野渡庵一段淹没。今下存上水关至城西水库老大闸一段,上游赤湖、十五里大桥、三岔河仍在。但是,习惯上,滁人就说:西涧被淹没在城西水库底下了。似乎“西涧”至此画上了个句号。
从以上史料的梳理中,可知滁人古西涧的千年记忆轨迹:①发端。唐中期,韦应物写出成名传世诗作《滁州西涧》。②质疑。过了两百多年,,欧阳修知滁州,提出质疑。 ③重现。再六百年后,明万历年间,滁州人否定欧公质疑,力证西涧在“州西北五里”。④湮没。1958年,城西水库淹没野渡桥、野渡庵,“西涧”消失。
跌宕蜿蜒五十里 城西山间“小沙河”是“西涧”
那么,究竟滁州“西涧”存不存在呐?如果是存在的,那么它在什么地方?这要从韦公诗作本身去研究,挖掘。韦应物留存下来的诗作很多,有五百七十多首,题咏西涧、涉及“西涧”的诗,我们收集到的有如下八首:
一、《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西涧即事示卢陟》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
空林细雨至,圆波遍水生。
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声。
知予尘喧久,暂可散繁缨。
三、《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另,民国初年滁人杭海(杭立武之父)《滁县乡土志》载并查《全唐诗》,韦应物还有《西涧种柳》“聊将休暇日,种柳西涧滨”“成荫岂自取,为茂属他辰”。《乘月过西郊渡》:“远山含紫气,春野霭云暮。值此归时月,留连西涧渡”。《再游西郊渡》:“惊禽栖不定,流芳寒未遍”。《游西山》:“美泉朝涉涧,采石夜归州。”《种药》:“不改幽涧色,宛如此地生”。韦应物对“西涧”反复吟唱,而且把所观所感写诗告诉朋友,足见韦公对“西涧”的喜爱,同时,也足以证明“西涧”是真实存在的。
仔细分析解读韦公的几首“西涧”诗,我们可以发现,他所描写的景物、地段是不大一样的。一是《滁州西涧》、《乘月过西郊渡》描绘的是一幅远离城池的空灵之境,清新淡雅,充满自然野趣。二是《西涧即事》写的“寝扉临碧涧”,涧在卧寝窗外,大概说的是城西的护城河。《滁州市文物志》(87年版,小市文化局编)将从城西水库老闸绕市一院、滁州中学至上水关一段指为“西涧”,并加以绘图说明,大概是依据此意。按,唐代滁州城方圆仅三里,东至弘济桥(西大桥),就是今天鼓楼一中一院一块,西涧水为外濠,今天老城规模是明代拓建的。其三《观田家》、《西涧种柳》,充满农事,耕田理圃,饮犊种柳,象是穿过村庄边的一条山间溪流。这后两者与“野渡无人”境界又很难相一致。
文化大家钱钟书曾提出“史必证实,诗可凿空”作为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的区分基线。明人胡应鳞《诗薮》以为是否实有西涧不必深究,论诗不可拘泥于“区区事实”,“诗人遇兴遣诗”“宁此拘拘”!如果我们从前辈大家的论述及文学创作写诗、读诗规律的角度来解读韦诗,固然能够解读得通,但无法解释:同是写的“西涧”,景物为什么不同?答案是:滁州西部是逶迤起伏的琅琊山,在西南面南谯区与全椒交界处发源古称“小沙河”的河流,过龙蟠、花山三岔河、丰山、毛草岭、赤湖铺,最后经乌兔河、入上水关,绵延长达五、六十里。在韦公广阔的胸襟和笔下,这条“小沙河”,地处滁城之西,又大多是在山与山之间曲折跳宕,它就是“西涧”。 韦应物象一个摄影师,描写西涧的八首诗是对蜿蜒穿行在西部山区小沙河不同时间、区段、景物的摄取,所以,他在不同诗中“西涧”呈现出的禀赋和特色是不同的。
过去,很多人都把西涧看作一个或者一小段山溪名称,说西涧找不到、没有了都是建立在这个观念基础上的。《辞海》:“涧,两山间的流水”。出了滁州上水关向西望去目之所及一片坦荡,遥遥丰山如黛,明清时代,这片宽阔坦荡之地一直是练兵的校场,加上不是春夏雨季,小沙河流水少,这也难怪欧阳修说城西“无涧”。
“西涧古渡”在赤湖
晋左思《赋序》:“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 。韦公是文学大家,他的创作必有所本,遵循“物以貌求”(刘勰《文心雕龙》)规律,在现实景物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那么,使滁州名扬天下的《滁州西涧》,韦公描写的是“西涧”哪一段实景呢?这还要从解读分析这首诗所描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其一,它应符合“涧”的特点。两边要有山,在河边稍远的地方应是横柯上蔽、杂然茂盛的树林,这样才能“黄鹂深树鸣”,树林又不能太远,否则鸟叫声就听不见了。其二,应离城稍远,附近没有或者是很少有人居住,这才符合“野渡”中“野”的特点。其三,应是车来人往的旱路与水路的十字交岔口,这样才能有“渡”。古代在没有桥的河口放置一条船,不设艄公,两边各拴一条绳子,需要过河的人只要自己拉动绳索即可达到渡河目的。这种渡河方式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滁州西部山区还有一直沿用的。韦应物描写的应该是这种无人“野渡”。其四,渡口河面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太宽,需要艄公,太窄,山里毛竹、树木原材料很丰富,搭建一座桥也不是很费事。经过实地勘察,最符合以上四个特征的地点是“赤湖”一段。
康熙《滁州志》:“赤湖,在州西十里”。南面大丰山,北面关山,小沙河自中湍湍流过,河面宽约三、四十米不等。在古代,自滁城出西门、向西北穿赤湖、过清流关是一条贯穿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赤湖西北是清流关,当地人称其为“关山洞”,南唐置关。古代的交通是代际积累,既然一百多年后的南唐可在这条路上建关设隘,那么,在韦应物所处的中唐时代这道路就应该已经存在,也可能那时候路不够宽,不够平坦,来往人也不多,一个春雨潇潇的傍晚,那赤湖渡口也只能是“野渡”了。宋代,从京城开封到滁州也要经过这条官道,经过赤湖渡口,欧公为什么没看见、没联想到这就是韦应物笔下的“西涧”?有一种可能就是河面已经修上了“桥”了。没有了渡船,草、树、地形地貌都发生改变,所以,欧公才身从“涧”上过,不识“西涧”渡。
明代,凤阳是朱元璋家乡,这条路大大拓宽、修缮,并设置卫、驿,成为“九省通衢”的官马大道。明万历间,赤湖上修建赤湖桥,端宽18米,长60米,顶宽13.3米,高18米,一孔,拱形,双层砖拱,青条石桥面,气概雄伟。今桥护栏、桥面附着建筑物尽毁损,桥体基本完好,桥面青条石上深深车轮辙痕清晰可见。上世纪初,津浦铁路通轨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这条辉煌千年的官马大道开始衰落,解放后滁定公路通车,退出县域交通舞台,城西水库蓄水,成了“断头路”,完全荒废。
去年秋,驾车过十五里大桥到清流关下官庄折回向东,再行六、七里崎岖乡间小路,终于找到赤湖铺大桥,亲睹了“西涧古渡”风彩。夕阳西下,关山、大丰山莽莽苍苍无语,河边的幽草依然茂盛,耳边黄鹂莺然宛啭:千年古渡今犹在,风骚韦公几时归?从赤湖桥往西门上水关的“官道”已完全湮没不可辨,如果没有古桥提示,怎么也难以想象,在过去一千多年,这里曾经是一条整日里车来人往、络绎不绝的繁华古驿道。
四、文化传承待后人
韦应物《滁州西涧》是我国古代七绝山水诗的奇葩。“西涧”,是滁州人千年难以释解的情结,是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源、旅游资源。前人说它是西城墙下护城河、在乌土河,说在赤湖,都有道理,都能解释得通。况且,古人和今人都有文化遗址迁址另建的惯例。比如,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柏坡就是迁址重建的成功范例。城西水库淹没的只仅仅是长长西涧的其中一段。我们有责任挖掘、弘扬滁州地域历史文化,让他们传承并且得以发扬光大。
西涧古渡在赤湖。倘若能在古渡口勒碑以记,碑铭“西涧古渡”,既能满足滁州人对“西涧”无限缅怀的款款深情,同时也能循都市后花园思路,结合“大滁城”建设琅琊山风景旅游点规划,搞好环保的前提下,与清流关三古遗址开发相呼应,在“西涧古渡”附近依韦应物西涧诗意,建“野渡庵”“幽草亭”景点,开发“西涧农家野趣园”,必将成为滁州乃至长三角地区休闲娱乐的绝好去处。
参考书目:
①《滁州市志》 滁州市(县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②《滁阳志》 李之茂纂修,明万历四十二年刊本,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影印。
③《滁州志》 清·康熙十二年余国木普 编,2007年黄山书社点校本。
④《滁州志》 清·光绪二十二年熊祖诒主编,2007年黄山书社点校本。
⑤《滁县乡土志》 民国杭海著,1984年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重印本。
⑥《滁州文物志》 滁州市(县级)文化局编,1980年版。
⑦《滁州史话》 第一辑、第二辑,滁州市(县级)政协办公室编,1984年、1985年版。
⑧《滁州历史文化遗存》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
⑨《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 贾文昭、徐召勋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版。
(11)《艺廊思絮》 郭因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版。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南谯区委员会 ICP备案号:皖ICP备05011534号
地址:滁州市双拥东路125号 邮编:239000 电话:0550-3111061 传真:0550-3116137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