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2595 作者: 陈良山 信息来源: 南谯政协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9-02-05 |
毕守岚同志1951年7月参加工作,9月被调干到华东农林干部学校(专科)学习,1953年6月被分配到滁县农业技术指导站工作。他从事农技工作一干就是40年,勤勤恳恳做贡献,基层干部和群众称他是“杂交稻权威”。1984年4月,他出席省农业科技代表大会,同年被授予全国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1987年4月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9月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安徽省水稻高产再高产综合技术推广项目中为第三名完成者;1989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滁县地区二百万亩水稻综合丰产技术推广项目中为第三名完成者;1988年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
这一项项闪光的成绩、一串串耀眼的荣誉的取得,都凝聚着毕守岚同志的毕生精力和渗透了数不尽的汗水和艰辛。
每当人们谈到原滁州市推广杂交稻所取得的成绩的时候,总是趐起大拇指赞扬他政治上信念坚定,工作上任劳任怨,技术上精益求精。
毕守岚同志对中国共产党有坚定的信念,表现在他所走过的艰贞历程。1953年,毕守岚刚到滁县工作时,是一位二十岁出头、富有理想的共青团员。由于他政治上迫切要求进步,工作上积极肯干,党组织和领导上关心和信任他,列为党员发展对象,1955年任县农林水利局农艺组组长。因家庭出身地主,1955年因一份莫须有的旁证材料而受审查,1957年反右斗争中仍因那份旁证材料而被错定为有严重历史问题的人,团籍被开除。“黑锅”一背就是二十余年。
在那漫长的岁月中,他不是没有想法,而只是由于“左”的羁绊而不敢想。他曾深有感触地说:“在‘左’的年代里,象我这样出身不好,又加上有所谓的政治历史问题的人,是前进不了,后退不得。但我始终坚信党是英明伟大的,会坚持实事求是的。象我这种不是问题的问题迟早会搞清楚的!”
他曾先后在县、区、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农场、农科所工作过。他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积极主动,有一股旺盛的革命热情,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65年,他在城郊公社白庵大队蹲点,提出了许多建议,都得到领导的支持。他提出的四项改革:一是改靠买山芋苗为自己育苗;二是改用高产良种;三是改种高产作物,扩大山芋面积;四是改传统习惯种植技术。经过一年的努力,这个大队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
1970年,他分到县示范农场工作,白天与工人一起劳动,晚上组织工人学习,并坚持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在领导的支持下,经过他与全场职工的三年艰苦奋战,粮食产量由原来的23000斤提高到15万斤,实现了全国纲要指标。
毕守岚同志技术过硬、工作扎实,1976年被抽调局里抓杂交稻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1977年他担任滁县杂交稻生产领导小组的技术顾问后,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及共同努力下,全县杂交稻推广工作一直稳步前进,并跨入省和地区的先进行列。杂交稻制种、大田生产的面积和单产量等,都在全省名列前茅。据统计,1978年至1991年,共推广杂交稻3201095亩,其中1981年以来连续11年亩产超千斤,比常规稻亩产增长250斤,共增产稻谷8.002738亿斤。
毕守岚同志为了发展粮食生产,与杂交稻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为了解决种源和制种技术问题,领导上派他去海南岛学习。他认为这是领导对他的信任,没说二话,抱着取经必胜的信心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首次到海南岛,不太适应气候,就加强体育锻炼;水分、土壤等一无所知,就虚心向内行同志请教;外省专家做报告时,就详细地做笔记,并抄写了一大本子外地经验;做秧田没有犁耙,就和同伙们用锹挖锄平,把秧田搞得平平整整。由于他坚持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终于在一年内基本上掌握了杂交稻一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1977年4月被评为省、地两级“南繁”先进工作者。
多年来农技工作实践使他体会到,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更清楚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在海南岛因各种原因,制种单产没有别人高。回来后,他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把杂交稻制种工作搞上去!就在那一年,在全县搞了140多个制种点。他和其他几位同志发扬了顽强拼搏的精神,从每个点到每一块田实行面对面地技术指导。酷暑的中午,雷雨交加的时刻,节假日,他都常常在制种田里工作、忙碌。他有时赤着脚一天跑几十里路,有时生病也顾不上休息。1978年8月的一天,毕守岚来到章广镇解决花期不遇的的技术问题,他冒着倾盆大雨,赤着脚打着伞和其他同志一道跑十多里赶到胡集村郭坎生产队,亲临现场帮助指导。社员们深受感动地说:“象这样的干部真还少见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实践制种,单产大大提高。当年在全地区推广杂交稻的总结评比中,滁县获得两面红旗,先进单位和个人占全地区总数近一半。
毕守岚同志在成绩面前从不满足。为了继续探索杂交稻大田生产和制种的高产技术,从1980年至1983年连续四年在滁东乡林西村蹲点。他亲自搞品种对比、施肥方法、秧苗的不同素质、栽插密度、科学管水,两段育秧、微肥利用等,每隔三至五天,风雨无阻地观察记录。每次记录,他都要弯着腰数二至三个小时。年轻同志数一次都感到腰酸背痛,而毕守岚同志却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下来。同志们有时劝他少干些,他却笑笑说:“没有艰辛的劳动,哪有准确的数据?没有准确的数据,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他吃苦从来不叫苦,小病一抗就过去了。1980年5月一天的下午,在林西村要召开技术现场会,毕守岚同志上午发高烧39℃多,村干部劝他回家看病休息,但他为了不耽误下午的发言,回去吃了两片“安乃近”退了烧就准时参加了会议。他就是这样,在林西村创造了连续四年大幅度增产的典型。这个村原2860亩水田,有九点五成种植杂交稻。1980年粮食总产量达289万斤,比上一年净增40万斤;到1983年粮食猛增到500万斤。林西的高产样板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杂交稻推广工作。不少乡村干部到林西参观后反映说:“林西是信得过的样板!”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1980年10月,党组织认真复查,给他的问题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1981年1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28年的夙愿。在入党的支部大会上,同志们对他的评价是:在基层和在机关一样忠于职守;受打击和受信任一样积极工作;“文革”期间和正常情况下一样坚持不懈;对自己的实验项目和上级布置的任务一样严肃认真。
毕守岚同志在前进的道路上从不歇脚、从不自满。正如他在1984年原滁州市科技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所说:“干好工作,一是要有革命事业心;二是要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要善于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提高自己。”他确实是这样做的。
1984年,他担任副局长后,不仅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而且仍然积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了进一步总结杂交稻生产经验,扩大种植面积,他又在珠龙镇的5个村、62个生产队搞了万亩杂交稻高产样板(即万亩丰产方)。在镇村领导的配合下,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万亩杂交稻在栽插延期、7月遇旱的情况下仍获得亩产1208斤的好收成,比丰收的上一年亩产增收61斤。
毕守岚同志热爱农技工作,不仅注意抓点,也重视及时总结经验,指导面上的技术推广工作。多年来他写出了50多篇关于杂交稻生产的专题总结、典型经验、试验报告和技术推广意见等,其中有9篇刊登在省、地科技专刊上,3篇(次)在省专业会议上交流。他还多次在地区科技会和四级干部会上介绍经验。1979年春季,滁县地区出的一本杂交稻技术专刊上,其中就有5篇是毕守岚同志写的。他还一直坚持编写科普资料,仅在1984年至1986年编印杂交稻育秧、栽培、制种技术要点,小麦栽培技术要点等资料15万余份发到原全市各农户。同时,他还积极参加科技广播讲座和技术培训工作。仅1983年至1984年,他深入19个乡镇和部分村队传授水稻、杂交稻制种等技术,并做了4次广播讲座和5次杂交稻辅导员技术培训工作。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1985年7月,毕守岚同志担任了局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他经常回忆着过去,思索着未来,并无比感慨地说:“如果没党的三中全会的政策,就没有我的现在。党组织越是关怀我们,我们越要珍惜荣誉,勤奋地工作。”
1988年至1989年连续两年荣获国家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这就是对他的工作肯定,这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南谯区委员会 ICP备案号:皖ICP备05011534号
地址:滁州市双拥东路125号 邮编:239000 电话:0550-3111061 传真:0550-3116137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