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2658 作者: 徐烨 金辉 周德章 发布时间:2009-02-05 |
“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在学生的眼中,许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朋友,严谨治学的学者,循循善诱的老师。他坚持教学一线工作,无论是从事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充分发挥一名党员和优秀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师德高尚,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地奉献,赢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作为老教师,许老师受到了学校领导的格外尊重和关照。学校领导都是他的学生,都体谅他年纪大了,告诉他可以不用备课了,分配的工作也轻松了。可是他看到学校缺少班主任时,主动请缨,为领导解决难题。他一如既往工工整整地书写教案,详细地备好每一节课。他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所教的学生在各级数学竞赛中多人次获得省市级名次,许瑾同志获得省数学竞赛三等奖;余跃、刘莹莹等同学获得市数学竞赛二等奖;黄东东、朱云峰、蒋传龙等获得市数学竞赛三等奖。他在初中数学教学方面拥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
他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总是费尽心思,想尽办法,圆满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其他班主任不愿意接的学生,他乐意接受,校领导总是放心地把这样的学生交给他,因为交给他就有了保障。这类学生来源不同,素质低,文化底子差。他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经常找学生谈心,分析问题,疏导心理障碍,讲清求学上进的道理,总会使一大批“问题学生”明白是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丁仕宝曾是个存在多种缺点的学生,几经周折来到许老师的班上,许老师不歧视、不放弃,而是与其他同学一视同仁。在丁仕宝旧病复发时,许老师和他一起分析犯错的原因,设想继续下去的严重后果。师生俩朋友似的击掌誓盟,一旦犯错立即改正,保证以后不重犯。虽经过几次反复,许老师总是保持着一颗宽容、期待的心,谆谆教导,终于时间见证了丁仕宝的进步,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滁州中学。
许老师处处为人师表是师生们有目共睹的。虽然他已年过半百,但是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他总是以身作则。学校的卫生工作是常抓不懈的,他总是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不论多苦多累,他积极带头。学生体谅他,让他休息,可他总是呵呵一笑,依然和学生一起劳动。他借着这个机会和学生拉拉家常,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班级情况,学生也喜欢围着他,感到和老师一起劳动是一种乐趣。不论寒冬还是酷暑,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晨到寝室督促学生起床打扫卫生,晚上要求学生按时就寝。当学生们生活遇到了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家长而是他,因为学生们都觉得他就像是一位慈爱的父亲,相信他,依赖他。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因不习惯住在寝室,要求退学,许老师说服爱人,让她俩住进自己家里。还有的同学在周末放学回家,经常囊中如洗,许老师总是慷慨解囊。
他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理念,探讨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钻教材、大纲及教辅资料,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做到“一课一得”。他一改过去数学教学过分强调证明、验算别人的发现与发明的做法,把学生从习题和知识细节中解放出来。他不是一味给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用尝试、试验、讨论等办法和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刘传汉,现是河海大学的一名教授,当年就是从许老师那里获得颇多教益。那时刘传汉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秀,但是一度他却苦恼自己成绩总是原地踏步,很难提高。许老师发现他的顾虑,便和他促膝谈心,使这个高材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够灵活,思路不够开阔。症结找到了,经过“对症下药”,刘传汉很快走出了困境,成绩飞速提高,当年考入滁州中学。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南谯区委员会 ICP备案号:皖ICP备05011534号
地址:滁州市双拥东路125号 邮编:239000 电话:0550-3111061 传真:0550-3116137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