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474 发布时间:2010-08-05 |
谢友义委员反映:为整合资源、调配师资力量、提高教育教学成果,我区对村小进行了撤并,但是村小撤并工作也暴露出以下诸多问题:一是学生乘车安全隐患增加。路远的学生,上、下学都集中乘坐私人面包车,很多面包车严重超载,加上山区路差,极易出现车祸,如果遇到雨天路滑,视线差,更加危险;二是适龄儿童辍学人数增加。某镇一小学撤并后,最远的一个村民组小学生到中心校上学要走10多里路。一天四趟的路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辛苦,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干脆辍学在家;三是增加了部分农民负担。为了减少孩子上学路途的辛苦,少数家长就到街道租房陪读,不光农活受到了影响,陪读也增加了农民负担。为此建议:村小撤并工作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因地制宜,适时撤并。
珠龙镇政协联络组反映: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开展创建文明集镇工作,效益好,群众反映佳。可是近几个月来,有人反映一些社会车辆往滁章路两边倾倒垃圾,大都是废橡胶和轮胎皮等难腐污染物,滁章路的垃圾倾倒点就有五处之多(大都是夜间倾倒的),造成了一定范围的环境污染和农田破坏。
建议:1、相关部门应设立有奖举报并协调多部门联防;2、主管部门或执法部门应对滥倒垃圾的行为给予严厉查处。
吴汉成委员反映: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区农村学生进城读书的越来越多,生源锐减。为此,我区对区内中小学进行重新规划调整,调整中有许多学校撤并,有的学校停止招生。学校撤并,停招方案早已出台,但对撤并停招学校的教师安排方案迟迟没有出台,这就造成了即将撤并和停招学校的教育无所适从,人心惶惶,没有稳定感,这无疑影响了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建议:有关部门在撤并停招方案出台时或出台不久后,应拿出教师安排方案,以便稳定人心,让教师能安心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中去,尽最大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洪仁和委员反映:本人就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和部分农民兄弟、村组干部开展交流,大家一致反映,现行的低保政策,存在面窄,补偿标准低的问题。例如三里塘村,统计显示年龄在70岁以上丧失劳动能力,靠子女提供口粮生活的老人有176人,按照政策规定,这些人应全部纳入低保对象,但是由于受名额所限而不能应保尽保。补偿标准问题:三类低保对象每年补偿标准为200元,无法满足低保对象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为此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出台措施,切实解决低保面窄、补偿费标准低的问题。
赵传友委员反映:目前的农技推广工作尽管也做了不少工作,花了不少经费,但是工作做得不深,不细,宣传不到位。大部分农户得不到及时更新的农业技术信息,农民不能及时了解一些病虫害信息,不能及时对症下药,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建议:1、稳定农业技术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及时预报病虫情报,宣传防治知识。3、加大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大资金的投入。4、集中对种田大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大王办联络组反映:(1)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农民的经济交往意识不断加强,农民往往在办理相关经济往来事务时,想用房产来作为质押物,但多数农户都没有房产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部分农民增收致富。没有房产证的原因有多种,建议土地、城建部门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符合南谯实际情况的相关政策条款,为农民自建房办理房产证,使农民有条件进行创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国道104线横穿大王街道,全长约3公里。路两侧分布着两所学校(大王中心小学、大王初级中学)、十余家企业,以及近千住户。104线是连接滁州至来安水口乃至南京的重要交通枢纽,车流量非常大,由于没有减速标记,车速也非常快,因此在此路段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尤其是中小学放学以及工人下班高峰时,学生和工人横穿马路很容易发生危险。为此建议交通部门能因地制宜地在中小学校出口及企业较为集中的路段设置斑马线,并安装交通警示灯,做到防患于未然。
刘泽让委员反映: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必将带来诸多社会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土地浪费问题。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很多农民的土地闲置和浪费,有的请人耕种,有的只种优质田,有的田地只种一季作物,有的干脆抛荒。二是留守妇女、儿童、老人成为社会问题。目前的农村90%的家庭是丈夫在外打工,妇女、儿童、老人在家留守,这样就带来了社会治安和儿童教育的问题。三是农民工技能和素质较低的问题。农民工在城市多是从事体力劳动,处于城市的最底层,缺乏一技之长。对这部分人需要加强劳动技能的培训和情感的安抚,这些人也容易造成对社会的不满。
建议:1、政府及早做好规划,把土地向种田能手中转移,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2、政府做好农村社会治安保障和儿童教育规范化工作。3、政府多开展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的活动,使他们的技能与城市的需求相适应,同时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报:区委、区政府,市政协办公室,本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
送:区委办、区人大办、区政府办,各专委会、联络组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南谯区委员会 ICP备案号:皖ICP备05011534号
地址:滁州市双拥东路125号 邮编:239000 电话:0550-3111061 传真:0550-3116137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