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政府 南谯区政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社情民意 / 社情民意选登
社情民意2011年第二期
社情民意2011年第二期
浏览次数:1482  作者: 政协  信息来源: 政协  发布时间:2011-07-11

  

社情民意

 

2

(总第10期)

 

南谯区政协办公室                          2011 2 25

 

委员反映:关于整合资源建立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建议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退休干部正逐年增多,我区的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均无固定场所,暂时租(借)的外单位用房,不但设施破旧,而且还都面临拆迁。鉴于区政府即将迁到乌衣新区,我区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更显得迫在眉睫。因此建议:一、将老干部活动中心列入新区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尽快建设,使老干部老有所乐处。二、考虑到目前我区老干部大多数居住在滁城,待新区建成后,区林业局、农委等单位也将搬迁到乌衣,区政府可通过整合资源,解决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场地问题。三、新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建成后,短期内,在滁城的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继续留用,老干部可根据居住地自行选择在新、老活动中心参加活动。

委员反映:对涉农部门事业单位办公地点建设的建议。南谯区政务中心已正式落户在乌衣,绝大多数区直机关即将在乌衣政务新区办公。区直机关搬迁后,在滁城的事业单位特别是涉农单位二级机构,将面临着办公场所分散(或无办公场所)状况,这些涉农部门二级机构不少是执法办事单位,即使在乌衣政务中心办公,也因地理位置偏南,不方便全区农民群众办事。因此建议区政府在滁城近郊或担子方向某一地方,集中规划一条事业单位办公街,统一规划,统一或分散建设。建设资金可通过申报涉农项目资金、拍卖原有资产、财政补助等多渠道方式筹措。

委员反映:关于加强党政机关节能降耗工作的建议。节能降耗是全民行动过程,针对目前区直机关的节能工作状况,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将注重环保、厉行勤俭节约作为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在机关中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氛围。二是要尽快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目标考核体系,定期对机关节能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将有关情况进行通报。三是从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升油,节约每一件办公耗材等身边小事做起,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我们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

委员反映:村务公开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工作在我区开展已有一段时间了,近期,通过走访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公开的内容中,有的村汉字书写不规范,手写字字迹撩草,群众看不清;有的村文本格式不规范,逻辑性不强,让人看不明白要反映的内容。我们建议:一、各镇办及区有关部门对村务公开栏的内容要定期检查,对于不规范的内容及时更改,以免误导群众,并由此而失信于群众。二、进一步推进“阳光村务”,真正把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工作落到实处。三、尽快制定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误工补贴标准,明确资金来源,确保监督工作正常运行。

政协联络组反映:关于加强农村团组织工作的建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近年来,由于村两委干部职数减少,农村村级经济薄弱,大部分村团委书记是兼职,而且团组织活动经费更是纸上谈兵,团组织基本上是有形式无内容,为此建议:一是加强党对团组织的领导,将基层团组织工作纳入镇办党委考核内容。有条件的村两委中要单独设置团委书记一职,并落实经费。二是团区委要每年分镇办或分片多方面地对广大青年进行教育培训,宣传普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强化青年的团组织意识。三是基层团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从组织、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多为农村青年办实事。

委员反映建设区文化馆迫在眉睫。文化馆是政府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其主要职能是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辅导和培训文艺骨干;收集、整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镇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培训人员、配送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等。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馆的职能还将进一步丰富和充实。

目前,全省105个县、市、区中没有建设文化馆且连文化馆机构都没有的只有南谯区。省财政厅、文化厅曾联合发文,要求我区务必尽快建成标准文化馆。为此,建议我区文化馆建设应迅速立项(尽可能与图书馆两馆合一),及早开工尽快为全区30多万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

委员反映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工作我区低保工作开展以来确实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少数地方低保对象的产生不够规范,人情保和关系保现象依然存在;还有些地方出现“进低保容易,出低保难”的“养懒汉”现象。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建议:一是强化监督,严把评审关。严格遵守村评议、区、镇审核和区、镇、村三级分别公示的“一评、二审、三公示”制度,广泛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确保该进的能进,不该进的进不去。二是强化管理,形成好机制。对已经入保的低保户每年至少复核一次,对于符合出保条件的要立即让其出保,坚决杜绝“养懒汉”现象,尽快形成“能进能出、保障准确、运转良好”的农村地保工作机制。三是创新方式,促以扶代保。通过信息、项目、技术、资金、培训等多方面进行帮扶,鼓励和扶持低保困难户搞生产经营,变“输血”为“造血”,帮助他们致富脱保。

--政协链接--
--滁州市南谯区党政部门--
--综合门户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南谯区委员会   ICP备案号:皖ICP备05011534号
地址:滁州市双拥东路125号 邮编:239000 电话:0550-3111061 传真:0550-3116137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