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446 发布时间:2011-07-11 |
社情民意
第 3 期
(总第11期)
南谯区政协办公室 2011年 4月 20日
委员反映:规范开山采石,保护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区采石企业无序开采、乱采乱挖现象比较突出,破坏了自然景观、林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相关单位和职能部门应广泛宣传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及《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确实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二是科学规划,有序开采。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快编制我区非煤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规划,分步实施,实行有序开采。三是强化管理,形成机制。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无证、无序开采现象一律给予取缔。对取得合法采矿权的业主,也要依法缴纳矿产资源费、水土保持补偿费等费税。
委员反映:盘活闲置资产,加快经济发展。随着政府办公地点搬迁、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教育布局调整等工程相继实施,我区国有集体闲置资产越来越多。为了使闲置资产发挥更大效益。建议:一、深入调查摸底,做实基础工作。采取多种办法,对全区范围内的闲置资产进行调查统计,真正做到情况明、底数清。二、设立产权交易中心,规范盘活资产行为。采取租赁、兼并、拍卖、投资等方式方法盘活闲置资产。三、强化招商推介。按照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总体部署,将比较大的闲置资产进行包装,制成活页、网页,利用我区的媒体对外进行宣传。四、解决闲置厂房、场地等历史遗留问题,使投资者能够轻装上阵。
委员反映:建议政府新区实行“朝九夕五”作息制。南谯区政务新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今年底,大部分单位和部门有望搬进新区办公。这是南谯区人民心中的一件大好事。基于南谯区区直机关干部职工基本上住在滁城,而滁城距乌衣政务新区有近二十公里路程的实际,如果按原来的作息时间上下班,光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两个小时之多,无形中浪费了许多资源。为此建议区政府在区直机关搬迁到乌衣后,在解决好干部职工中午就餐的基础上,实行“朝九夕五” 作息制,这样能彻底解决干部职工的许多困难,使他们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委员反映:关于建立健全农村沼气服务体系的建议。在农村,发展沼气是一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农民增收节支的生态富民工程。我区沼气工程启动已有一段时间,但是由于日常维护等配套服务设施不能跟上,目前很多用户的沼气使用效率不高。为此,建议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健全覆盖镇、村、组网络的维护服务体系,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委员反映:农村防火警钟要常鸣。祭祖诚可敬,燃烧须当心。时下又到清明节了,这个季节最容易因放爆竹、烧纸祭祖发生山林火灾,特别是外地回乡祭祖人,他们大多数因时间紧,常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放了炮、烧了纸就走,不采取任何防火灾措施,事后造成山林火灾他们也许都不知道。从近两年清明节发生火灾的统计来看,外地人回乡祭祖造成山林火灾的占80%以上。因此,建议区政府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在清明祭祖时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防火意识。同时,清明节前后10天,地方政府及林业部门要对重点防火地区加强防火防灾措施,将火灾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
委员反映:
1、规范农资供应,保障农民增收。据了解,去年两系杂交稻制种因天气异常因素的影响而大幅度减产,这必然导致今年杂交稻种子供应紧张。农资供应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时下农民正在春耕备种。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应该迅速组织种源,加紧调配,以防耽误农时。为了确保农资安全,在春耕备种关键时期,有关部门要对农资供应市场加强监督,严查严打出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保证农资质优价廉,维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2、农民渴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相应提高,但精神文化方面还没有同步。如现在农村家家都有电视机,只是目前有线电视覆盖面很小,大部分只通到乡镇街道,下面的村组基本不通。农民渴望有线电视尽快进村入户,这不仅能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而且能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委员反映:
1、加强法律宣传,促进社会和谐。当前,由于不同的原因,一些地方的村民要求收回已出售的山林经营或所有权(买主有合同或有林权证),他们不懂法律,执意要求镇政府来处理,镇政府引导村民走法律诉讼程序,由法院来判决,可是村民就是不答应,非要政府进行裁决,这显然不符合法律规定,也不同程度的影响基层和谐稳定。为此建议:一是区新闻媒体要设立相关栏目,宣传法律法规。二是区司法局、镇政府结合“五五普法”工作,向农民宣传相关法律知识。三是镇司法所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对重点村、组进行《合同法》宣传,使人人知法守法,维护好社会的和谐稳定。
2、农民需要特种养殖技术服务。区农委每年都到镇、村组织举办几次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是有的农民还想学习一些特种养殖业的技术,如:米虾、獭兔养殖等。因此,建议有关部门选派这方面技术人员到镇、村,为有这方面需求的农民进行特种养殖业培训,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他们进行技术跟踪指导,确确实实为农民增收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南谯区委员会 ICP备案号:皖ICP备05011534号
地址:滁州市双拥东路125号 邮编:239000 电话:0550-3111061 传真:0550-3116137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