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4506 发布时间:2014-04-04 |
(1958—2010年)
尹祖贤1 吴荣金2
(1、南谯区老年科协 2、南谯区农技推广中心)
县级滁州市于1993年撤后设一市二区(南谯、琅琊),茶叶生产一直在南谯区境内,故称“南谯茶叶”。
滁州茶叶,很早就有,到了宋代,己闻名全国(注1),明就有“南谯贡茶”,直到解放初期,在施集和大柳两乡镇仍见零星茶树。解放后植茶应从1958年兴办国营施集茶场算起,迄今已五十余年,从一个茶叶纯消区步入茶叶产区,现正向全国产茶重点县迈进。五十年种茶沧桑,历经五个阶段。
1、解放思想,“南茶北引”(1958—1969年)。
1958年正值各行各业“大跃进”,9月16日毛主席在舒茶公社发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号召,省委、省政府为了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决定投资在滁县、来安、嘉山、五河四县兴办地方国营茶场,开展“南茶北移”。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兴办茶场。
1.1认真选址,大力办场(1958—1959年春)。
1.1.1.领导重视,亲定场址。县委书记戴清泉亲临施集乡调研,决定茶场建在施集大队(今井楠村),茶园在境内发展。其由:一是解放前,地主余老眊在施集白草洼种过茶;二是戴书记亲尝姚李小队农民辛文龙板栗园的茶叶,香味不错;三是自然环境好,有广阔山场;四是制茶原料丰富。
1.1.2.以人为本,组建队伍。县委派六名干部(其中技干一人)负责茶场筹建。招收717名新茶工,负责茶园开辟施工和以后管理。场内兴办茶校,有专职教师六名,学生五十人,为茶场培育技术人才。聘请屯溪茶校老师作为茶场规划总设计师,负责茶场规划、茶园勘测、布局,指导新茶园施工,保证开辟质量。
1.1.3.科学规划,认真施工。在屯溪茶校师生的鼎力支持下,茶场规划200公顷,其中岗子寒、姚李片66.7公顷,赵洼片66.7公顷,庄户洼、林洼、大雷片66.7公顷。茶场组织近6000农民上山开垦,技术人员负责质量验收,于1959年春播种106.4公顷新茶园。
1.2三年灾害,惨遭“下马”(1959—1961年)。
1959—1961年连续三年遭遇旱灾。1959年遭遇“百日大旱”,6-8月三个月降水量164. 9mm,大旱遇高温,连续9日高温超40℃,极端最高温度达41.2℃(8月23日),为历年之最,农作物成灾,严重的基本无收,茶园损失惨重;1960年春夏雨水少,又遇伏早冬干,翌春又持续干旱,茶苗旱死严重。不幸事接踵而来,此间上级停止拨款,县委责令茶场“下马”,茶校停办,调走干部,遣散工人,到1961年底仅剩12名职工(其中技干1人),茶园8.3公顷,并且有园不像园,有茶不像茶,大部分长于草丛中,茶场交给长冲林场托管。
1.3三年努力,喜得生机(1962—1964年)。
1962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茶场职工精神大振,决心大干快上,县农林局给予大力支持,调进一名大学生技干,他的到来给茶场增添了希望。巩固提高主要抓三件事:第一深挖茅草,增施肥料,改变茶园“园相”,使茶园像园;第二发展茶园,采用补株补行办法补齐缺株断垅,发展新茶园3公顷;第三试制新茶、宣传茶场。1963年试制炒青,送安农理化分析,其有效成分含量高,与“屯绿”相近,如表一(注3、4),毛茶容积与“屯绿”相似,如表二(注5)。
表一 几种绿茶化学成分比较表
茶样 化学成分 |
浙绿 |
屯绿 |
舒绿 |
滁绿 |
水浸出物% |
45.11 |
|
|
41.37 |
多酚类% |
19.63 |
18.85 |
|
22.32 |
咖啡碱% |
2.81 |
2.66-3.03 |
2.56-2.80 |
3.33 |
氨基酸% |
0.162(干物) |
0.6621(游离氨基酸) |
|
3.58 |
说明 |
1、“滁绿”1963年尹祖贤分析。 2、氨基酸含量一般2-4%。 |
从表一知,“滁绿”水浸出物、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含量高,与“屯绿”相近,这些都是品质好的标志。
表二 各地区毛茶样容积测定结果
单位:毫升/100克
茶类 |
产地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
舒绿 |
舒城 |
300 |
340 |
450 |
590 |
850 |
滁绿 |
滁县 |
450 |
670 |
750 |
850 |
950 |
屯绿 |
屯溪 |
440 |
580 |
690 |
850 |
950 |
休宁 |
480 |
670 |
770 |
870 |
980 | |
芜绿 |
宣城 |
360 |
460 |
520 |
600 |
660 |
广德 |
390 |
550 |
620 |
650 |
850 |
从表二知,“滁绿”容积大,说明芽叶肥壮,内含物丰富,品质比“舒绿”、“芜绿”好,与“屯绿”相似。
1964年省农垦厅评审,认为“滁绿”比宣郎广一带茶叶品质好,具有低山丘陵茶特点。
茶场生存得益于领导重视,业务部门支持。1964年省农垦厅明确表示:茶场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独立核算,业务受省领导,行政权属归县。当年省拨幼茶抚育费,县配正副场长,增加18名工人(其中乳牛场、苗圃场调进8名),茶场喜得生机,“下马”又“上马”,得以保留。
1.4五年探索,“北移成功”(1965—1969年)。
1965年,省农业厅主管茶场业务领导,继续拨款抚育幼茶,建初制加工厂,增添设备,县也给予相应扶持,茶场显出一派生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茶园稳步发展。期末茶园面积达31.4公顷,净增20公顷;二是加强管理,扩大职工队伍。期末职工人数达42人,一线工人38名,茶园分组作业,定额管理,制茶定岗定责,职责分明,茶场收人稳步增长;三是技术应用与创新相结合。茶树栽培方面,主要有“一播全苗”,幼茶“低位”定型修剪,青年初期茶园“以养为主,养采结合”。“一播全苗”即深耕浅播,带肥播种,促早发,夺全苗;插枝遮阴,保苗越夏;中耕除草,以拔为主,多拔少锄,严禁剃光头,杜绝再生苗,保全苗壮苗;培土壅根,幼苗全覆盖,防冻越冬。幼茶“低位”修剪,三次定型,标准是“五、四、四寸”,以培育丰产骨架。“以养为主,养采结合”,即“三采三养一争先”,掌握采大养小,采中养侧,采高养低,对夹叶争先采,只采蓬面,不准掏心采原则,以培育树型,增强树势。制茶方面主攻“火”的功夫,即合理控制加工中温度变化。依据“炒青”制作工艺,结合本身条件,制定杀青、揉捻机制,初干人工炭火烘焙,足干人工炒干工艺。杀青要求“匀、透”,火温掌握“高温时短,先高后低”,为优良品质打基础。干燥要求紧结条形,发挥香味。火温掌握初干“温高快速,逸散水汽”,防止湿热对茶叶色香味破坏;足干“低温常炒,旺火提香”,做好外形,增进香味。“火功”应用,提法新颖;四是种茶向乡村发展。1967年茶场帮助施集乡上苏队种茶,发展茶园l公顷,拉开了乡村种茶序幕,宣告“南茶北移”成功;五是初步进入省产茶县名单。1965年省茶叶公司肯定滁县绿茶,下文参照《舒绿》标准样定价收购,此后下达滁县茶叶收购任务,结束了滁县茶叶纯销区历史。
这一阶段,前期生产发展受阻,茶场“下马”;中期巩固提高,茶场保留,恢复生机;后期加强管理,依靠科技,壮大茶场,南茶北移试种成功。
2、发动群众,快速发展(1970—1980年)。
2.1领导重视,目标明确。
茶树北移试种成功,迎来新的发展。1973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万亩茶园、万担茶叶县”目标,1976年茶园面积达807.6公顷,实现万亩茶园县目标,发展很快。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国家需要。1970年国务院在湖南召开全国茶叶会议,决定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建100个5万亩茶园、5万担茶叶重点县;二是省委号召。1970年省委书记李德生到滁视察,指出“要在滁县种点茶叶”,“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改变荒山面貌”,省政府1970年8月1日召开六安、滁县两地区县长会议,决定滁县种茶1410公顷,技术有老区帮助,经费省帮助解决;三是贯彻北方农业会议精神需要。1971年北方农业会议,要求农业要大干快上;四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庞大的山场、坡地,有的未开发利用,有的虽开发,但利用效益差,资源浪费严重,广大干群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山坡种茶,乃民生所望,民心所向。
2.2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2.2.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县成立茶叶领导小组,由农办、财办牵头,部门参加。社队书记挂帅,分管领导主抓。
2.2.2.科学规划、种植。按照宜林则林,宜茶则茶,宜牧则牧原则,遵照毛主席“……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指示,科学规划山场,在宜茶坡地上开沟吊槽整地,等高条植茶园。
2.2.3.兴办茶场,专业护理。全县1 7个公社57个大队种茶,兴办社队茶林场54个,有专业队员1100人,干在茶场,回队分配。
2.2.4.强化技术指导。请进来10人,其中有安农茶叶系老师5人,皖南、皖西土专家5人;派出去16人,其中到屯溪茶校系统培训生11人,到省供销社专业培训5人;录用专业人才9人,其中大专生5人、中专生4人。这些人员参加全县社队种茶技术指导,除安农专家外,都定人定点定责。在行政领导方面,我们组织县、社干部到安徽省舒茶公社、河南省新县、湖南省桃江县、浙江省绍兴县、江苏省宜兴县考察学习茶叶生产知识和经验,多方面强化技术支撑。
2.2.5.办加工厂,实现机械制茶。在省、行署大力支持下,建茶厂、购茶机,实行机械制茶,全县共建22座茶叶初制加工厂,其中16个电力加工(面积20公顷以上);6个手摇机制(面积10公顷左右),加工厂负担周边茶场鲜叶加工,从而解决新区制茶难问题。这一阶段茶叶生产发展很快,到1973年面积达416.3公顷,1976年面积达807.6公顷,实现了万亩茶园县目标,与此同时出现了四个千亩公社,十五个300亩以上大队茶场,产量由1976年20吨,到1980年50吨,年上缴茶税5万元,形势十分喜人。
2.3经济转型、巩固提高(1981—1990年)。
2.3.1.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七十年代末,国外茶叶市场受阻,冲击国内市场,茶价逐步下滑,茶产品滞销积压严重,1984年国发75号文件,放开茶叶市场,对此我们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改单一炒青为多茶类生产,有烘青、花茶、炒青以精茶出售。二是改坐销为推销,走出茶场(厂)、滁城市场,到山东省、淮北地区推销。三是多生产高档茶,少生产低档茶。
2.3.2.改变生产责任制,调整收入分配。农业生产改大包干制后,茶叶生产责任制滞后,挫伤群众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发展,我们根据茶叶生产特点,改为统分责任制,实行两统两分,即统一制茶、统一出售、分户管理、分户采摘,改专业队员回队分配为在场分配,多劳多得,稳定了茶叶生产秩序。
2.3.3.调整茶园布局。1982午开展茶园普查,面积为279公顷,损失较多,约530公顷(其中多报200公顷,管理不善损失140公顷,不适宜损失90公顷,改种农林作物100公顷)。在详细普查基础上,调整布局,划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确定在皇甫山茶区发展,淘汰下蜀系黄土农业区茶园。
2.3.4.茶园由低产向高产转型。为了提高茶园单位面积效益,我们总结施集茶场、张浦郢、花山社队茶场和安农沙河镇茶场大面积高产100—150公斤经验,组装、配套推广75公斤栽培模式,既稳定了茶园下滑趋势,又提高了茶园效益。
2.3.5.开展名茶研制工作。以名茶开路,带动大宗茶发展,是茶叶生产发展一个重要策略,在准备发展名茶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南谯贡茶”生化分析,找出发展名茶依据;二是技术创新,让县、乡、村技干走出去,学习杭州龙井(扁形茶)、苏州碧螺春(卷曲形)、南京雨花(针形)名茶做法,掌握制作技巧;三是培育研制名茶茶园,通过安农杨维时教授、福建省茶科所郭元超研究员引进福鼎无性系一代种子在花山乡汪郢林场种植,为名茶研制创造条件。
这一阶段主要是市场导向、布局调整、求生存。
2.4依靠科技,稳健发展(1991—2000年)。
2.4.1.开发名优茶。1991年10月行署农业局《关于开发名优茶生产的意见》下文后,加快了我们研究名茶步伐,从1979年立项到1992年名茶研制成功,西涧春雪、西涧雪芽双获安徽省第三届名茶称号,西涧春雪与郎溪瑞草魁并列第一,西涧雪芽第三名,震惊了省茶界。同年西涧春雪参加北京中国农博会,获铜牌奖,进入国家级名茶。2000年西涧春雪在韩国获得国际名茶金奖,名扬海外。名茶研制成功,促进了系列茶开发,开发的高价位茶有西涧春雪、西涧雪芽、南谯贡茶和普贤云雾,中价位的有施集毛峰,低价位的有施集烘青,以多价位供应滁州市场。
2.4.2.良种建园。好茶必须有好的原料,而优质的原料来自于优良的茶树品种,名优茶的开发,提高了茶农生产积极性,普遍要求扩种茶园,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调进福丁大白茶,建良种园10公顷,全部在生态条件好的施集乡,做到了无良种不建园,成功率很高。
2.4.3.发展茶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区(市)政府把茶叶列为十大龙头产业之一,并按照茶园布局要求,在适宜的皇甫山茶区发展。
2.4.4.注重企业形象。施集茶场通过系列茶生产,不但是省少有的县级盈利茶场,而且“施集”牌绿茶成为省著名商标,茶场春雪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后,地位大增。
2.4.5.名茶生产机械化。1997年,名茶机械在市、区科委立项研制,通过二年努力,1999年实现了名茶制作全程机械化,为名茶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全省也是首创。
这一阶段主要是引进良种,开发名优茶,发展茶产业,进行多方面探索,依靠科技,稳健发展。
2. 5大胆尝试,开拓前进(2000—2011年)。
通过县(市、区)几代人努力,到2008年全区有茶园1049公顷,产茶575吨,产值4千多万元,实现了“万亩茶园,万担茶叶县”目标(注4)。这期间又进行了新的尝试。
2.5.1,企业改制。为了加快茶叶发展,区委、区政府通过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决定对施集茶场进行改制,变国营为民营。改制后,实现茶场、职工双赢。
2.5.2.强化服务。一是镇成立茶叶协会,对企业和茶农进行技术、市场等服务,调解企业与茶农矛盾,维护农民利益。二是企业与村联合成立茶叶生产合作社(施集茶叶合作社和惠民茶叶合作社),通过合同契约,建立利益共同体,开展各项服务活动。
2.5.3.推广清洁生产,加快“三品”认证和持证上岗。通过培训考试有60人获初、中级制茶工资格认证,9人获初、中级评茶员证书,制茶工人全部持证上岗;大力发展良种茶园,新增600多公顷茶园,全部为稿鼎种,良种普及率达60%,无性系茶园从无到有,占0.5%;淘汰了六、七十年代茶机、设备,建符合清洁化生产加工厂和设备,2009年加工有机茶90吨,绿色食品485吨,7个企业产品均通过食品安全准入认证QS认证,全区于2010年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生产基地,其中有机茶园48公顷,占4%。
2.5.4.市场化运作。
2.5.4.1.企业创名埤。施集茶场的“施集”牌茶叶被授予“安徽省著名商标”,茶场被授予滁州市市级龙头企业;金鹰茶叶公司“愣头青”牌茶叶获“中国著名品牌”称号,“愣头青”牌毛峰获中国茶叶协会“国饮杯”全国一等奖,公司为省茶叶协会“会员单位”,该公司产品作为市旅游局定。
2.5.4.2.农民创收。由于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种茶普遍每667m2茶园收入都超过2000元,出现果林、菜园变茶园。
2.5.4.3.产品创市场。施集茶系列化生产后,高中低价位茶都有,年产量骤增,超500吨,这样从数量和价位上都可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外地茶很快就被挤出滁州市场,施集茶风靡滁城。
2.5.4.4.文化添光彩。利用参加各种农展会、网上展评会,施集茶名声大增,施集茶场“春雪”在韩国评比获金奖,金鹰茶叶有限公司“春雪”在日本评比获金奖。各企业在本地,每年春季都召开茶叶展示会,有点开展茶叶诗词征联、茶叶慈善活动,设立专家大院,请安农大方世辉教授指导,丰富了茶文化,普及了茶知识,唱响了施集茶。
这一阶段是茶叶大发展时期,新事物不断涌现。面积扩大,良种茶园大发展;产量增加,名优茶发展快速;优质安全,节本增效成为发展茶叶的主题。
现今南谯茶叶正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朝着全国重点产茶县方向迈进。
附:参考文献
1、陈椽《安徽茶经》 1962年安徽科技出版社P124
2、陈祖、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 1981年农业出版社P587
3、安徽农学院主编《制茶经》 1979年11月农业出版社P65
4、安徽农学院主编《茶叶生物化学》 1980年2月农业出版社P260
5、湖南农学院主编《茶叶审评与经验》1978年8月农业出版社P187
6、南谯区统计局《2008午农业年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南谯区委员会 ICP备案号:皖ICP备05011534号
地址:滁州市双拥东路125号 邮编:239000 电话:0550-3111061 传真:0550-3116137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